• 在线投稿

农林要闻

  • 校内半岛(中国)官方热线:9291819

首页 - 农林要闻 - 正文
学校举办南极考察报告会
【发布日期: 2006-04-06】 【来源: 】 【作者:】 【编辑:】 【点击量:

无边的雪原,碧绿的冰川,绚丽的极光,胖胖的海豹,优雅的企鹅……4月6日晚,浙江林学院东湖学生活动中心影剧院内,刚从南极归来一个星期的刘国平正在一张张变换美丽的幻灯图片,向近千名大学生们介绍他的科考生活和南极风光。回顾那离家1.25万公里、远离亲人长达518天的日子,他的口气似乎轻松淡然。台下,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充满新奇和羡慕的眼神,还有天真的感慨:“好浪漫呀!”

是啊,刘国平是一个浪漫而风趣的人。46岁的年纪,严谨的科学工作,却好像从未影响这一点。他把晕船的痛苦经历唱成了“十字歌”;他为拍到的冰山起了生动的名字:孔雀、玉兔训天狗、罗密欧与朱丽叶;他在给妻子的信里表白“I love you”;他在夜里望着天空数星星……

然而,真正的“浪漫”,远不止此。

穿越西风带

要到达南极考察点,科考队员所乘坐的雪龙号必须穿越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海域——南半球西风带。刘国平说,此次穿越共花时8天,碰到7个气旋,真是大风大浪,睡在床上像睡在摇篮中,人会突然抛空,桌子上根本无法放东西,椅子满地跑。8天中,他晕了6天,5天没有吃一粒饭,先是吐胆汁,接着是血丝都吐出来了……

爬过冰坝去观测

刘国平所在的是第21次考察队中的越冬队,也就是说,当雪龙船载着同去的100多人返回时,他们剩下的17人将留在南极度过漫长的冬季,一直到15个月后才跟随第22次考察队一同回国。在这里,气候最冷,风力最强,平均海拔最高,船翻事故最多,各种艰难和危险,平常人难以想象。滑雪、雪地车、山地摩托是队员们主要的交通方式。刘国平的考察工作主要有三项:臭氧、气象、气溶胶(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),需要每天去观测点监测仪器采集数据并发报给有关部门。

一天,刘国平外出时在冰天雪地里摔伤了脚,脚踝肿得很大,很疼,但没有好的检查和治疗条件,只能贴点伤筋膏药之类,忍着。可他仍然每天在暴风雪中越过两个3米高的冰坝,去距离中山站500米远的观测点取资料。走不了,就爬。他说:“每个人的专业性都很强,工作无法替代,而科考任务是连贯性的,哪一天的数据都不能漏,我不能辜负祖国的信任。”就这样,他整整“爬”了60多天。回国后去医院检查才发现,当时已经骨折了,现在骨头虽然已经长上,却是弯的。

漫长的极夜里

南极中山站里度过的几乎是与世隔绝的生活,不用说逛街绝无可能,吃水果蔬菜极为困难,连通信和电话都成为一种奢侈,发电子邮件双向收费,收发一张照片要花数百元。这15个月,有10个多月是严冬,期间还包括3个月的漫漫长夜。

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,“这里已看不到生物,鸟和其它动物都走了,要过了极夜才会回来,现在除了我们17个光棍外,就再没有活的东西了,能听到的只有机器声响,在国内起码能听到活的东西的声音,而在这里,那怕是虫叫声也是美妙的,且没有,能看到的只有白茫茫雪还是白茫茫的雪,这种环境的确会使人疯狂”。

刘国平告诉同学们,极夜里,人体内生物钟紊乱,骨质疏松,极易受伤,体质下降很快,四肢无力,吃不下饭。然而,这些还不是最痛苦的。更可怕的是,一切一切都太安静了,心里会不由自主地烦燥,非坚强的意志无法忍耐。就在这样的日子里,他们苦中作乐,每一个人的生日都隆重庆祝。他展示的照片里,有同事扮成了圣诞老人,桌子上是漂亮的大蛋糕。在同学们吃惊而羡慕的感慨声中,刘国平说,切蛋糕用的不是刀,是锯。因为,在那样的气候下,所谓蛋糕,早就冻成了坚硬如石的冰砣。他说,有时抚摸着妻儿的照片,好久好久,似乎可以感受到她们的体温;有时一个人望着夜空发呆几个小时,在想哪颗星的下面是家乡?有时看着房间的挂历也可以看好长时间,而挂历上不过是一些家俱图片……

回忆那段日子,刘国平总有些不好意思,“那时真是傻乎乎的”。说起这些的时候,他在笑,然而台下有的同学悄悄抹去了夺眶而出的泪。还有些话,刘国平没说,那是他对妻子深深的挂念和愧疚。他在信中写:“我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一种无奈和痛楚,有时候我在想我是不是在逃避责任,让一个有病的妻子去承担老少病残家庭的重任。一年半的时间不算短暂,一年半可以让一个初生的婴儿长成会走会说会笑的孩子……”

中山站的雪夜灯光

就是在这样孤寂的日子里,刘国平除了科考成绩,还收获了许多,比如坚强的意志,比如珍贵的友情。南极有着太多不可测的危险和意外,据说最早进驻南极的科学考察队之一——俄罗斯至今已牺牲了80多位科考队员。每位队员走出宿舍去工作,都时时刻刻冒着极大的风险。队友之间团结协作,真诚无私地帮助,共同经历磨难,也结下了深刻的友谊。

刘国平介绍,看似平静的雪面下,经常会有巨大的冰凌。负责海冰观测的队员每次出去时都有两位队友陪伴,三人以绳子串联,一旦他陷下去,另外两人就将雪钩插入冰中,合力将他拖上冰面,不止一次这样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。还有一次,有位队员出去后直到夜色降临仍未归来,站里打开所有灯光,所有人手拿电筒走出去寻找。原来,这位队员在冰山中迷了路,走来走去始终找不到回站的路,是雪夜里的灯光给他指引了方向。几个小时后,当心急如焚的刘国平看到已经疲惫不堪、冻成雪人的队友,两人忍不住相拥而泣。

南极最高点,五星红旗在飘扬

3月28日,刘国平和队友们终于回来了!他带回来臭氧资料80多兆,气象资料900个时次,气溶胶35张膜(每张膜采制需15天),高质量地完成了此次科考的任务。他所在的第21次考察队作为人类首次登上了南极最高点;第22次考察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,其中包括我国发现的第一块月球陨石。

刘国平激动地指给同学们看中山站的路标:“这里标注着中国的许多城市,从中山站到杭州是11637公里。”他欣喜地说:“有两位队友在南极至高点宣誓入党”。他自豪地讲:“我们中国人的红旗飘扬在南极的最高点,这个点是中国人的!”“中国的陨石拥有量已占据世界第三位!”

当全场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,当师生们怀着无限崇敬注视南极飘扬的红旗,我们相信,勇士刘国平的心中,一定会涌起更多的浪漫情怀……

本次中国南极考察报告会由宣传部、团委、天目学院主办。宣传部部长胡祖吉主持了当晚的报告会,他指出,这次报告会既是一次极地知识的科普活动,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。要结合“八荣八耻”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,认真学习刘国平同志身上体现出的“爱国、拼搏、求实、创新”的南极精神。要以南极科学考察队为榜样,学习他们胸怀祖国,心系海洋的爱国精神;学习他们崇尚科学,忘我工作的求实精神;学习他们志存高远,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;学习他们不畏艰险,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。

7日下午,刘国平还将为衣锦校区的学生举行专场报告。

(半岛(中国)官方中心李燕)

COPYRIGHT©2011浙江农林大学 WWW.ZAFU.EDU.CN 学校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武肃街666号 邮编:311300 电话:0571-63732700
 浙ICP备11046845号-1 浙公网安备33018502001115号